什么是硬分叉? 以太坊硬分叉历史
以太坊 (ETH)拥有全球最为活跃的区块链社群之一,从以太坊持续进行的改善中,我们不难看出这点。
让我们来沿着时间的轨迹,一起回顾最著名的以太坊硬分叉。 此外,我们还会谈到即将到来的分叉,以及这种加密货币的未来趋势。 在此之前,我们先来快速了解什么是硬分叉。
硬分叉
一般来讲,我们可以把硬分叉看作是手机应用程序的更新,为用户带来精彩的新功能。 然而,这些更新是很主观的,对您而言很精彩的功能,可能其他人并不青睐。 因此,有些人会不愿意更新自己的应用,维持旧版本。 尽管他们对自己不更新的决定很满意,但使用旧版本的人可能也无法享受应用的全部功能。
加密货币领域的分叉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如此。 硬分叉是区块链的永久性分歧,也就是说,新链的交易在旧链上不再被接受。 比如,在一次更新中,将区块大小从2MB变更到4MB,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创建了一个新的加密货币。 如果用户试图在旧链上推送一个3MB的块,则可能会被拒绝。
硬分叉的一个最著名的范例,是发生在2017年的 比特币现金(BCH)。 那时,开发者希望改善比特币 (BTC) 的可扩展性,因此建议增加区块大小。 很多人对更新并不赞同,并选择保留在旧链上——比特币仍然继续在旧链上运行,但同时也有一些人涌向新的 BCH 链。
最著名的以太坊硬分叉
自以太坊在2015年年中创建以来,曾经历过几次著名的硬分叉:
以太坊经典 (ETC)
以太坊经典是以太坊经历的第一次分叉, 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。
2016年中期,DAO(去中心化自治组织)合约中出现了漏洞, 导致约 360 万 ETH 被窃取。 基于合同的设计方式,这些资金在转移之前经历了28天冻结。
在这种情况下,以太坊实施了硬分叉,开发团队得以迅速采取行动,反击黑客攻击,收回资金。 然后,团队提出EIP 779,令每个人都可以从DAO合约中提取自己的ETH。 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,那么某个人将拥有当时ETH总供应量的4.4%。
此提案将以太坊社区分为两个阵营。 第一个阵营的人对开发团队采取的行动很满意。 这意味着开发人员吸取了教训,如果类似事件再次发生,可以妥善应对。
第二个阵营则不赞同此次以太坊分叉,他们认为网络的更新损害了其去中心化特质。 他们认为,加密货币要想真正实现去中心化,开发团队就只能顺其自然。 他们认为一旦开始采取行动,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并危及这种加密货币的未来。
最终,开发人员决定实施硬分叉,而旧的区块链被称为以太坊经典。
以太零 (ETZ)
尽管以太零不像 ETC 那样有争议,但它也是一次众所周知的硬分叉。
根据其网站所述,该项目是由一群技术爱好者发起的,他们希望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,打造去中心化应用程序(dApps)和智能合约部署。
ETZ与其他分叉的不同之处在于,除了旨在加快交易速度,开发团队还决定使交易完全免费。
大都会(Metropolis)
以太坊大都会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分叉,和ETZ一样,它的目标是在ETH建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。
分解开来,大都会包含三个阶段:拜占庭(Byzantium)(已经完成),君士坦丁堡(Constantinople)(当前阶段),宁静(Serenity)(稍后详细介绍)。
君士坦丁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两个主要功能:
首先是隐私功能的大幅调整。 不要误会,以太坊目前的隐私设置和选项一点都不差。 尽管如此,这些新功能将为隐私性带来巨大改进, 可以保证交易期间更大的隐私。
第二个关键功能非常重大:从工作证明 (PoW) 系统到权益证明 (PoS) 系统的过渡。 尽管这个过渡不会在这个阶段完成,但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是此次巨大发展的两个主要准备阶段。
向PoS系统的过渡将消除整个挖矿过程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系统,您可以抵押以太坊代币,以自动验证网络上发生的交易。
宁静(Serenity)/以太坊 2.0(Ethereum 2.0)
以太坊宁静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以太坊 2.0,这是以太坊发展的最后一步。 此阶段有且只有一个目标:完成从PoW系统到PoS系统的过渡。
“宁静”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,因为它将改变以太坊的整个格局。 根据发展路线图,“纯PoS”应该会在2021年的某个时候进入以太坊。
宁静的地平线
所有以太坊硬分叉都对ETH的现状发挥了巨大作用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 下次更新将带来全新的PoS系统,以太坊的未来似乎非常光明。 然而,我们还不确定这对整个加密货币领域意味着什么。
一旦以太坊2.0开始发挥作用,谁也不知道会对经济带来哪些影响。 可能会有大量采矿设备被抛弃,因为PoS让采矿设备失去价值。 人们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新的变化。 有人可能会寻找漏洞,出售自己的采矿设备,开始新的加密货币,甚至把整个以太坊忘到脑后。
最后一点可能听起来有些凄凉,但也正是因此,以太坊的开发团队为此次重大转变进行了长期、艰苦的准备。 至于更新实施后会发生什么,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——我们拭目以待。